
在马谡丢失街亭之后,诸葛亮紧急赶往西城,准备迁移百姓返回蜀地。然而,司马懿的追兵来势汹汹,还未等诸葛亮完成迁移,司马懿便带着10万大军将西城团团包围。城中,诸葛亮手中仅剩2500余名兵士,这些兵力既要守城,又有一部分被抽调去运输粮草和护送百姓。在如此危急的时刻,诸葛亮巧妙地策划了一场空城计。命令守城的兵士打开城门,安排四个士兵在门前清扫街道。而诸葛亮自己则穿上鹤氅,佩上纶巾,拿起一把古琴,点燃香火,缓缓登上城楼,弹奏起《卧龙吟》。不到一盏茶的功夫,司马懿便下令撤退,指挥官司马昭甚至紧急催促全军火速撤离。
这一举动显得非常奇怪。司马懿手下拥有10万精兵,而诸葛亮的西城仅有2500人,尽管他可能担心有伏兵,司马懿完全可以派遣一支小队侦察情况,甚至派攻城部队直接破城。这样一来,诸葛亮很可能会当场被消灭。但奇怪的是,司马懿并没有采取进攻,反而抱头撤退,并且时不时对司马昭说:“速速撤离!晚了就来不及了!”司马懿的解释是,诸葛亮生性谨慎,从不轻易冒险,认为他不会有大动作,因此才决定撤退。
展开剩余80%从战略上来看,西城本身的兵力即便满员,也难以容纳3、5万敌军。事实上,司马懿显然已经看穿了诸葛亮的空城计。那为什么他没有果断采取行动呢?主要有两个原因。
一、诸葛亮深知司马懿的局限性
司马懿之所以在曹魏得到重用,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对抗诸葛亮的存在。若蜀汉没有诸葛亮,曹魏很可能就会替代司马懿的位置。曹魏的历代皇帝都深知司马懿的雄图野心,因此始终保持警惕,甚至不惜采取极端手段来限制他的权力。例如,在曹魏的内部,司马懿始终面临着“兔死狗烹”的风险。一旦诸葛亮不在了,司马懿将会失去利用价值,曹魏高层甚至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将他从权力中心彻底清除。
从这一角度来看,诸葛亮明白,司马懿绝不会选择此时发动进攻,因为如果他如此做,不仅自己可能会失去职位,甚至整个司马家族的命运也会受到威胁。诸葛亮在城头弹琴时,内心早已明了,司马懿是不敢轻举妄动的。毕竟,以司马懿的智慧,他深知“兔死狗烹”的道理。如果他发动进攻,最终的结果会是双方的损失,甚至可能会导致自己的家族覆灭。
二、曹魏帝国的危险与司马懿的处境
曹魏历代皇帝在内政外交上对司马懿非常防范,而这种警惕并非没有根源。曹操临终前就有过梦见“三马食曹”的预兆,试问,魏帝曹睿能不对司马懿倍加小心吗?司马懿不仅要谨防曹魏帝国的警觉,还得时刻顾及自己的权力地位。他在前线的谨慎表现,不仅是在抵抗诸葛亮的心理战术,也是在避免给魏帝留下任何可以削弱他权力的把柄。司马懿对此了如指掌,他知道一旦曹魏的上层有所动摇,自己的命运将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因此,当司马懿看见诸葛亮在城头弹琴,他虽然疑惑,但依然没有发起进攻,因为一旦行动过激,反而可能给敌人留下可以利用的把柄。司马昭问他:“如此小小的城池,为什么不派兵进攻?”司马懿回答道:“诸葛亮生性谨慎,从不轻易冒险!快撤!迟了就来不及了!”其实,这话既是对诸葛亮的战术评估,也是对自己内心的警告:如果进攻,局势将对他极为不利。撤退无疑是最安全的选择,避免了暴露自身风险。
三、真正上演“空城计”的并非诸葛亮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的空城计,诸葛亮通过打开城门和安排士兵清扫门前的动作,成功让司马懿误以为城中有埋伏,从而选择撤退。这一经典的战略,至今被许多人传颂。但事实上,历史上并没有像小说中那样由诸葛亮亲自上演“空城计”。
真实的历史中,诸葛亮的敌人并非是司马懿,而是当时的魏将张郃。当时,司马懿还在远离战场的洛阳,无法及时前往西城。实际上,若魏延替代了马谡担任街亭的守将,街亭未必会轻易落入曹魏之手。魏延的能力远超马谡,因此诸葛亮也未必会陷入西城的困境中。如果魏延守街亭,历史上可能就没有《三国演义》中的精彩空城计,少了许多我们熟悉的戏剧化情节。
所以,真正上演“空城计”的人,实际上是南北朝时期的郭冲,而诸葛亮的空城计只是流传下来的一种战略故事。历史与小说的演绎,往往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解读与思考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亿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